江沙百科

打屁虫的功效与作用(古人为了治病,勇敢尝试吃虫子)

时间:2024-11-11 08:11:06

古人在漫长的历史中,始终面临着疾病、野兽、中毒与外伤的威胁和折磨,所以古人的寿命比现代人短得多。为了治病,为了生存,古人不得不尝试各种能吃的东西,包括植物、走兽、飞鸟,鱼贝、矿物、昆虫,从而发现了具有各种疗效的中药。

虫类中药,就是古人敢于尝试与不断积累的智慧结晶。

(一)蟾蜍

干蟾蜍

别名癞虾蟆(《本草蒙筌》),癞蛤蟆(《吉林中药手册)。

癞蛤蟆在中国的名声不太好。因为长得丑陋,被人们百般嘲弄。如“癞蛤蟆想吃天鹅肉,痴心妄想”,“癞蛤蟆趴脚上,不咬人但讨厌人”,民俗中还有“瘶蛤蟆躲端午”之说。必须指出,这是人们严重的“以貌取物”和“外表歧视”。其实人家学名叫“中华蟾蜍”,以吃蚊蝇为食,是个益虫。

据《中药大辞典》记载,蟾蜍,性凉,有毒。功效主治是——清热解毒,去湿利水,抗肿瘤,治各种恶疮,止咳平喘。

梁代道士兼中药学家陶弘景记载,生吃蟾蜍可以治疗瘟疫皮肤坏死。我严重怀疑这个道士胡说。蟾蜍如此丑陋,谁能生吃?况且它皮肤有毒,生吃后人也会中毒。更何况这种治疗方法太残忍,这是中医的精粕,应该废除。

《山东中草药手册》记载,蟾蜍“强心利尿镇痛,治肝硬化腹水和水肿”。

历代本草书籍记载,蟾蜍能治疗恶性肿瘤,但现代没有这方面的研究,不宜应用。

干蟾蜍

《医林集要》记载的治疗方法比较有意思。人如果背上生了大疮,把活蟾蜍放疮上,半天后蟾蜍就被人的疮毒熏晕了。再换一个蟾蜍放疮上,不久蟾蜍又被疮毒熏得东倒西歪。第三只蟾蜍放疮上,蟾蜍如果安然无恙,人的疮毒就没有了。意思是蟾蜍性凉,放疮上,疮中的热毒能转移到蟾蜍身上,人的疮也就好了。

《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》记载,人的指头如果感染了,把蟾蜍肚子划个口子,人的指头伸到蟾蜍肚子里,指头的感染就会被蟾蜍治好。这个方法也有些残忍,况且很不卫生。

冬虫夏草

白喉,在古代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,现代随着百白破疫苗的广泛接种,白喉已经几乎消失了。据1974年的《中药大辞典》记载,古代人得了白喉,把蟾蜍与白矾放在石臼里捣烂(也很残忍),用纱布包成长方形,放在白喉患者的前颈处,不一会患者就会感到咽喉部有清凉感觉,几个小时后咽喉部的脓性分泌物就会减少,一天后患者的白喉就好了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历代本草书籍都记载蟾蜍有毒,所以上述各种疗法,只是古人在迫不得已的严重情况下,采用的土办法,现代有了更好更安全的抗生素和消炎药,为避免中毒,就不用蟾蜍治疗了。

(二)螳螂

螳螂

对于这个小昆虫,古书中记载了它的多种雅号,《诗经》称它“不过”,大概是螳螂挡在路上,不让人通过,“螳臂挡车”这个成语,可能就是这么来的。《吕氏春秋》称它为“天马”,小小的昆虫怎么叫天马呢?令人费解。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称它为“拒斧”,“刀螂”,可能是看它两个前臂像刀斧吧。

功用主治——治惊痫,咽喉肿痛,痔疮。

螳螂药材

李时珍是文人,写的《本草纲目》既有科学性,又有文学性。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写道,螳螂,高昂着头,长扬着臂,脖子修长,腹部较大,善于上树,动作敏捷(翻译成了白话文)。

(三)壁虎

干壁虎

《诗经》称为“守宫”,《唐本草》称为“蝎虎”,《饮片新参》称为“天龙”,《四川中药志》称为“爬壁虎”。壁虎在中药学中比较常用,建国后的全国中医高等院校教材《中药学》还收录了它。

功用——去风,定惊,解毒,散结

主治——中风瘫痪,关节疼痛,惊痫,淋巴结核,皮肤恶疮

据《中药大辞典》记载,壁虎焙干研末,口服,治食管癌,有效。

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写道,壁虎,因为善于捕捉蝎子和蚊蝇,又爬于壁上,故称壁虎。

(四)蜻蜓

干蜻蜓药村

古人崔豹写的《古今注》称之为“胡蝶”,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称之为“纱羊”,《名医别录》称之为“蜻蛉”。

功效——益肾壮阳

主治——肾虚遗精阳痿

用法用量——煎汤内服,2~4只。或研末口服。

(五)九香虫

俗称放屁虫。要说这古人也真会起名,明明很臭,却起了个九香虫的名子。《药材资料汇编》称为“屁板虫”,《中药志》称为“打屁虫”。不过这个昆虫中药现在还很常用。

功效——理气止痛,温肾壮阳

主治——胸腹胀痛,腰膝酸软,阳痿

《现代实用中药》记载,九香虫适用于神经性胃痛,腰膝酸软,胸腹郁闷,因精神不快而发生的胸窝滞痛”。

《本草新编》写道,九香虫是虫中疗效最优的。适宜制作成丸散,不宜汤剂中,可以理气,壮阳。

九香虫

以上的五种虫类中药,蟾蜍因为有毒,基本上不用了。不过蟾蜍的分泌物蟾酥,还在六神丸与麝香保心丸两种中成药中广泛应用。螳螂,壁虎,蜻蜓,九香虫,历经千年传承,还在应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