舌诊是中医的独特诊法,通过舌诊,能基本知晓身体状况。脾胃经脉皆与舌有关,脾胃病证能很好地体现于舌部。一般从4个方面辨证:
一、舌神望诊法
主要观察舌体的荣润枯萎、活动状况。如脾胃健旺,输津于舌,化生气血布于舌体及五脏六腑、五官诸窍,舌体得养,则舌体荣润,灵动有神;

如脾胃虚衰,津液气血失其化源,五脏六腑、五官诸窍失其濡养,不能输津于舌,气血不能布于舌,则枯瘦萎缩,活动不灵,歪斜颤动,伸缩失其灵动之性。
二、舌体望诊法
舌体(形)望诊主要望舌体的坚敛苍老、胖大淡嫩。
苍老舌:舌体大小如常舌,或略小于正常舌形。其质地坚敛,苍老不荣,活动板滞不灵活。在脾胃病中,常见于热结阳明,胆胃不和,胆气横逆犯胃所致的十二指肠溃疡、胃食管反流、胃肠道肿瘤、肝内胆管结石等病证。

枯瘦舌:舌体明显瘦小,质地坚敛,活动呆滞不灵,是苍老舌的进一步发展,由热病所致。在脾胃病中,常见于热病后期。
胖大舌:舌体形态饱满,质地浮松,边尖可见明显齿痕,湿润不燥。在脾胃病中,常见脾胃气虚,甚或脾胃阳虚,阴寒内盛,水湿滞留之证。
淡嫩舌:舌体瘦小而淡薄,质地松软,润而不荣。淡嫩舌多为胖大舌的进一步发展,常见于长期脾胃病、肠病、肾病。
三、舌色望诊法
淡白舌:比正常舌色偏淡或显现苍白。淡白舌以虚证、寒证居多。多数为脾胃气虚,久病脾胃虚寒,或胃肠出血病证。

红赤舌:较正常的淡红舌为深,谓之红舌;甚者为红赤舌、红绛舌。红舌主热,热有实热和虚热之分。
在脾胃病中,舌红赤并兼见舌苔黄腻,多为湿热蕴结于胃,或为胆肝胰腺湿热蕴结横逆犯胃,或为热结阳明致发热,或为过度饮酒伤胃,或为湿热泄泻、湿温病等病证。
暗紫舌:全舌暗紫,舌体局部瘀点或瘀斑,常表现为单一的脏或腑的血瘀证,且常与脏腑在舌体的分布相关。
四、舌苔望诊法
白腻苔:主湿邪内盛。白腻苔是湿浊内盛,脾胃阳虚,食积与寒湿邪气阻滞中焦,脾胃气机壅滞,浊气上犯,水湿上溢,附于舌面所致。

白黄腻苔:是指腻苔黄白兼有。在脾胃病中,舌苔由白转黄,黄白相兼,是疾病气分阶段化热或新病转变为慢性阶段。
黄厚腻苔:舌苔腐秽,黄而厚腻,苔质黏滞,剥之不去。常见于脂肪肝、消化性溃疡、胃肠息肉、乙肝“大三阳”、胃癌等。
黑苔:主里寒极或里热极。如舌苔黑而水滑者,主里寒极,因脾胃阳虚内寒盛而致。临证可见肝肾功能衰竭等。舌苔黑而干,舌质红绛起刺,或枯瘦短缩,多因邪热内盛,积滞肠胃,津枯液涸,或邪热入营血。